磷肥与复肥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态势

  • 2024年我国硫酸行业运行情况及展望

    廖康程;

    2024年我国硫酸行业呈现全面增长态势,产能、产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分别达1.406亿、1.201亿、268.3万、1.175亿t,同比增幅4.4%、7.7%、7.0%、7.6%;硫酸进口量16.2万t,同比下降49.7%。磷复肥、钛白粉、己内酰胺、磷酸铁锂等下游产品需求增长,推动硫酸价格波动上行至年均295元/t,同比增长55.8%。产能结构持续调整,硫黄制酸和冶炼烟气制酸(冶炼酸)主导市场,产能占比分别达到43.7%、37.5%,硫铁矿制酸及其他制酸占比下降。新建产能集中于硫黄制酸和冶炼酸,2024年新增产能分别为807万、448万t。行业面临全球硫资源供需矛盾:下游新能源、湿法冶炼需求快速增长,而硫黄、铜矿等资源供应受制于化石能源转型和矿产开发周期,可能导致硫资源价格长期高位。未来硫酸下游需求结构将进一步向钛白粉、己内酰胺、磷酸铁锂等产品倾斜。

    2025年06期 v.40;No.28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开发与生态设计

  • 改性笼状磷酸酯阻燃剂协效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对复合天然橡胶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

    陈林;蔡雨;谢于辉;谢德龙;梅毅;

    在笼状季戊四醇磷酸酯的基础上,合成了改性笼状季戊四醇磷酸酯(BPA)阻燃剂。通过膨胀型阻燃剂三聚氰胺聚磷酸(MPP)和改性笼状季戊四醇磷酸酯(BPA)复配构建了具有P-N协同高效阻燃体系的阻燃天然橡胶(NR),采用热重和燃烧量热分析了不同配比的BPA-MPP/NR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和燃烧特性,进一步通过SEM观察残炭的微观结构。20%BPA-10%MPP/NR复合材料的综合阻燃性能表现最佳。在此基础上,研究BPA与MPP对NR的协同阻燃机制,为阻燃剂高效复配构建协同阻燃体系提供新思路,并为开发低火灾危险的阻燃天然橡胶材料提供新方法,有望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向更加生态环保的体系绿色发展。

    2025年06期 v.40;No.281 8-1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萃余酸澄清液脱氟技术开发

    汤建伟;康银吉;杨易金;张喆;马培根;刘飞;刘旭;薛绍秀;刘咏;王保明;刘鹏飞;

    随着我国湿法磷酸产业的发展,解决萃余酸高效资源化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以碳酸钠为脱氟剂、硅藻土为助脱氟剂,对絮凝沉淀法净化萃余酸得到的澄清液进行脱氟处理。单因素实验表明,最优条件为搅拌转速300 r/min、时间60 min、温度50℃,在此条件下萃余酸净化液w(F)降为0.17%,氟去除率为61%。基于响应面法(BBD)的多因素优化表明,搅拌转速对脱氟效果影响最显著,二次回归模型R2=0.992 3,预测精度高。修正优化条件为搅拌转速350 r/min、时间54 min、温度51℃,3次平行实验实测萃余酸净化液w(F)为0.162 1%,与预测值0.160 7%接近,氟去除率61.4%。本研究为萃余酸脱氟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工业化可行方案。

    2025年06期 v.40;No.281 16-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ZnO/BiOI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盐酸四环素的研究

    崔璐雪;刘曼;赵楠;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抗生素种类之一,其在水体中的大量残留,不仅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高级氧化技术,可利用光能来降解水体中的盐酸四环素(TC-HCl)而对水质进行有效净化,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绿色技术。针对盐酸四环素水体污染问题,通过水热法和超声法制备ZnO/BiOI二元复合光催化剂,系统探究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二元复合材料的配比以及投加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盐酸四环素溶液的初始浓度和p H值对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充足的情况下,ZnO/BiOI光催化剂对盐酸四环素的光催化降解效率高于纯ZnO和纯BiOI,在ZnO/BiOI投配比为1∶4、投加量为0.6 g/L,对30 mg/L、pH为6的盐酸四环素溶液的降解效率最佳,TC-HCl的降解率可达到93.8%,说明该二元复合光催化剂有很强的降解性能。4次循环实验后降解率仍保持89.3%,表明材料具有优异稳定性。该研究为抗生素污染治理提供了高效光催化材料设计思路。

    2025年06期 v.40;No.281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海口某低品位胶磷矿浮选实验研究

    张华;何海涛;杨稳权;杜雄雁;杨隽峰;

    针对云南海口地区某w(P_2O_5) 17.74%的低品位胶磷矿进行单一反浮选实验研究,确定浮选工艺参数及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5 mm的颗粒占比92.69%,反浮选粗选磷酸用量3 kg/t、硫酸用量10 kg/t、捕收剂YP6-4用量1.4 kg/t的条件下,采用粗选预先抛尾、一次扫选、中矿返回的闭路工艺流程,获得了精矿w(P_2O_5) 28.51%、w(MgO) 0.81%、产率50.06%、P_2O_5回收率80.56%的选矿指标;单一反浮选工艺是分选该类低品位胶磷矿的高效、简单的工艺。

    2025年06期 v.40;No.281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简评与要讯

  • 全社会都来重视科普教育——意义与实践

    清华大学教授;金涌;

    <正>1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的重要性1.1只有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才会有天才的涌现综观科技发展史,每每天才出现会引领社会的发展,而杰出人物的产生必须在强烈的热爱科学的气氛之中。以德国为例,自1871年德国有识之士意识到,它与英法之间经济、军事实力在不断拉大差距,其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了,于是启动了全国的科普教育风潮,迅速建立了大量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举办科技报告会和知识竞赛,推荐出大量科普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出人意料地发现,自1901年起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至1933年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11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有12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有5人,对科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家有威廉·伦琴、马·普朗克、爱因斯坦、弗·哈伯和冯·布劳恩等(见表1),使德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科学中心。

    2025年06期 v.40;No.281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磷及关联产业工艺创新

  • 熔融结晶技术在湿法磷酸制电子级磷酸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高瑞;黄欣;王霆;王娜;郝红勋;

    电子级磷酸是半导体、光伏及液晶显示等高端制造的关键材料,需满足99.999 9%以上的超高纯度要求,对金属离子和非金属杂质控制严苛。相较于传统离子交换、吸附及膜分离技术,熔融结晶技术通过熔融态磷酸的相变结晶实现杂质高效分离,兼具低能耗、无溶剂污染的环保特性,在湿法磷酸制备电子级磷酸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综述熔融结晶技术在湿法磷酸制备电子级磷酸中的研究进展,总结熔融结晶参数对电子级磷酸制备过程中晶体内部杂质去除的影响。提出未来需通过优化结晶器、多技术耦合、智能调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纯度以及生产效率。熔融结晶技术为湿法磷酸高值化提供了绿色路径,契合电子化学品战略需求,具有显著经济与环境效益。

    2025年06期 v.40;No.281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提高湿法磷酸浓缩脱氟效率的工艺优化

    周华波;张猛;刘文凯;

    湿法磷酸是磷化工中重要的中间产物,但是其常含有氟等杂质,不仅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纯度,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氟资源日趋稀缺,降低湿法磷酸氟含量、提高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已成为重要课题。综述湿法磷酸化学反应脱氟、物理吸附脱氟、真空浓缩脱氟的原理;介绍云南云天化红磷化工有限公司在湿法磷酸生产中加入脱氟剂提高脱氟效率的探索。通过对湿法磷酸浓缩工艺进行优化和添加二氧化硅脱氟剂,产品磷酸中的氟含量显著降低,w(F)由1.6%降低至0.93%,氟回收率大幅度提高,吨P2O5氟回收量由43.70 kg提升至64.90 kg,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将脱氟剂应用于湿法磷酸生产,不仅可以提高磷酸产品品质,提高氟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025年06期 v.40;No.28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二水湿法磷酸提升磷收率的优化改造

    周智武;冷启辉;肖银兵;

    针对二水湿法磷酸工艺中磷石膏总磷含量偏高导致的磷收率损失问题,通过工艺优化与系统改造实现了磷石膏总磷≤0.8%的技术突破。分析了磷石膏中磷含量的影响因素,通过粒度分析发现,原料磷精矿细颗粒的包裹效应是非水溶磷偏高的主要成因。采用稀磷酸预混反应技术,将矿浆反应停留时间延长40 min;改造消化槽流体路径消除短路效应;通过4级逆流洗涤系统优化降低磷石膏水溶磷;助滤剂多点分布改造使细颗粒截留率增加。结合SO3质量浓度精准控制和分级用水管理,实现磷石膏w(总磷)从约1.0%降至0.70%。改造后年增产磷酸9 000 t,创造经济效益2 070万元。

    2025年06期 v.40;No.281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提质增效产品创制技术

  • 水溶性磷酸一铵结块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

    窦德军;杜方圆;胡伟华;陈鸿;

    水溶性磷酸一铵(MAP)在储存中易结块,严重影响其应用价值。通过系统研究产品水含量(w(H_2O)0.2%~1.0%)、包装温度(10~50℃)、杂质离子(Fe~3~+、Al~3~+、Mg~2~+)、堆码层数(1~3层)、粒径(>0.10 mm、0.05~0.10 mm、<0.05 mm)及粉尘含量(w(粉尘) 2%~10%)等因素对水溶性磷酸一铵结块的影响,提出优化控制措施。通过流化床分段控温(温度100℃,停留时间10 min)、冷风机降温(风量5 500 m~3/h)、中和工段pH调控(4.0~4.3)以及加装旋风除尘器,可有效缓解水溶性磷酸一铵结块现象,延长存储时间。

    2025年06期 v.40;No.281 54-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磷酸二铵复合增效技术研究进展

    龙文恒;刘家琪;杜建波;万邦隆;薛河南;刘爱玲;唐宏;刘海雄;

    传统磷酸二铵(DAP)的养分利用率较低,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何提高DAP的养分利用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综述DAP复合增效技术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应用效果,并总结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成本较高、适应性不足、安全环保等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2025年06期 v.40;No.281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液氮喷雾冷却在复合肥装置流化床冷却器中的应用

    刘伟;曾贞;

    针对流化床冷却器在高温高湿天气时实际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总结目前各企业应对调整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液氮喷雾冷却技术进行流化床冷却介质降温除湿预处理的方法,对液氮喷雾冷却进行物料和热量衡算,并对其能耗与经济性进行评估。在高温高湿天气生产复合肥产品时,液氮喷雾冷却技术能够快速冷却产品,能避免流化床因物料返潮堵塞,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产品结块,从而增加产品附加值,弥补了其较高的成本投入。

    2025年06期 v.40;No.281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磷氟产业耦合与高端材料创制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工艺和性能研究

    盛国臣;代扬;罗权;彭海南;吴永慧;王阳;

    磷酸铁锂(LiFePO_4)以其高安全性、低成本和长寿命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的正极材料之一。压实密度和放电比容量作为LiFePO_4的主要评价指标,直接影响LiFePO_4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推动高压实密度/高容量LiFePO_4产品的技术发展,基于当前主流的生产工艺,通过固相法和碳热还原法相结合的方式合成LiFePO_4材料,分别从添加剂TiO_2的加入量、砂磨粒径和烧结温度3个方面入手调整工艺参数,通过对LiFePO_4进行物化分析和电化学性能测试,考察各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Fe)∶n(Ti)为1∶0.019 0时,Ti~(4+)掺杂有效抑制晶粒二次生长,使0.1 C放电比容量提升6%,达到160.9 m A·h/g;控制砂磨粒径d_(50)在0.42~0.44μm可获得2.51 g/cm~3高压实密度;780℃烧结温度下材料呈现均匀粒径分布,压实密度达2.52 g/cm~3,且2 C倍率容量只比0.1 C下降11.9%。该工艺优化为正极材料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40;No.281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种低pH值六偏磷酸钠制备工艺研究

    孙勋佳;张锐;程传能;

    六偏磷酸钠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功能性磷酸盐之一。为了解决六偏磷酸钠产品pH值高、非活性磷酸盐含量高、质量不稳定等难题,在普通六偏磷酸钠生产线上,重点考察原材料种类、反应促进剂、催化剂用量、中和料浆pH值、熔聚温度、生熟料比例、停留时间、骤冷机转速等条件对六偏磷酸钠产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w(H_3PO_4) 85%的湿法磷酸、质量分数99%的纯碱为原料,在中和料浆pH值为3.9~4.1、利用硝酸铝钾水合物为催化剂、熔聚温度为640~680℃、m(生料):m(熟料)为1:(2~3)、加入1%反应促进剂的条件下,成功制备出低pH值的食品级六偏磷酸钠。该工艺产品质量稳定,总磷酸盐、非活性磷酸盐等指标较好,技术成熟,设备适应性强,可实现工业化生产。

    2025年06期 v.40;No.281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湿法磷酸生产中氟硅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实践

    李朝波;刘志平;杨利春;陈望;魏权;杨桥;郑宇峰;段小云;

    以湿法磷酸副产氟硅酸为原料,通过硫酸分解工艺生产无水氟化氢;以无水氟化氢生产副产SiO_2作为脱氟剂进行湿法磷酸脱氟,构建了氟硅资源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实验室实验对比研究无水氟化氢生产副产SiO_2与优质白炭黑作为脱氟剂的脱氟效果,并进行工业化参数优化及全流程产业化验证,无水氟化氢生产副产SiO_2作为脱氟剂,吨P_2O_5氟硅酸收率提高15 kg以上,成品磷酸中氟含量大幅度降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32.63万元/a。

    2025年06期 v.40;No.281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减污降碳协同与资源全元素高效利用

  • 高浓度废硫酸资源化利用方法

    张建明;王本建;闫永;宋玉珉;李金辉;张金增;高强;

    废硫酸来源于多个领域,而且产生量巨大,浓度不一,所含杂质也不相同,属危险废物,直接排放既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又浪费大量资源。阐述高浓度废硫酸的产生途径、特点、危害性和资源化利用现状。重点介绍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浓度废硫酸资源化处理方法,包括工业副产石膏和废硫酸协同处理技术、煤粉裂解废硫酸技术、有机废硫酸炭化还原资源化处理技术,对行业危险废物高浓度废硫酸资源化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6期 v.40;No.281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

    杜赟;邹璐;朱红;

    贵州省磷石膏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三,在“以渣定产”政策的推动下,全省的磷化工企业努力寻找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出路。介绍贵州省磷石膏综合利用概况、政策、技术,分析贵州省磷石膏综合利用障碍。2023年贵州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93.3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政府积极引导贵州省磷化工企业深化对磷石膏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给予磷石膏利废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充填、建筑材料和水泥缓凝剂是目前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最高的3个领域。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与推进的主要障碍来自于技术本身、市场利用和产品特点3个方面:能耗高、投资大的技术生产出的利废产品缺乏价格竞争优势;磷石膏基建材由于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纷纷出现减产或停产的情况;磷石膏自身特点或其中含有的杂质,对利废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接受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5年06期 v.40;No.28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磷石膏提纯与利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汉泉;顾恒光;郭泽;路漫漫;

    磷石膏作为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固废,因含有磷、氟、有机质等杂质导致白度低、环境风险高,其综合利用面临技术瓶颈与成本挑战。系统综述磷石膏在建材、农业、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针对杂质特性,重点分析浮选法、煅烧法、水洗法等提纯技术的机制与局限性,指出联合工艺可达到杂质深度去除的目的。

    2025年06期 v.40;No.281 102-10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健康保育与环境修复

  • 不同供磷水平对水稻产量、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张京萍;余淋;张雪儿;夏雪;张卫峰;田达;丁茂;束维正;王坤;肖然;

    在安徽省肥西县开展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供磷水平(0、45、90、135 kg/hm~2)下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磷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等,利用线性加平台方程和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确定该地区最佳磷用量。结果显示,依据产量与施磷量的关系,得出最高产量的施磷量为78.24 kg/hm~2,产量为11.91 t/hm~2;综合评价水稻产量、磷肥利用率以及净收益等,P90处理效果最佳。结合水稻产量、经济收益、水稻磷肥利用效率及磷素表观收支平衡等指标,在试验条件下,推荐78.24~90.00 kg/hm~2作为安徽省沿江圩丘双季稻种植区水稻生产中的最佳供磷量。

    2025年06期 v.40;No.281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产业赋能与业态融合

  • 新洋丰硫酸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和模式构建

    侯欢欢;陈思;祝云飞;刘胜;

    硫酸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其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关键路径,但面临工艺复杂、技术路线模糊、人才断层及成本效益失衡等挑战。以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硫酸生产数字化实践为典型案例,系统研究了其在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产业推广等方面的创新突破。研究表明,通过构建企业主导的“双主体责任机制”,在硫黄制酸和硫铁矿制酸两大工艺路线上实现了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流程协同优化的系统性变革,形成了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新洋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新定义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责任驱动+技术赋能”的创新机制,为传统流程工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方法论。

    2025年06期 v.40;No.281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设备、控制与安全生产

  • 膜过滤系统中膜棒损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姚文金;徐振玲;赵彤;

    针对在磷肥生产原料处理过程中,碳化硅陶瓷膜过滤系统频繁出现膜棒损坏的问题,系统分析膜棒损坏的主要形式及成因。研究发现,膜棒损坏主要表现为横向断裂、纵向裂开和边缘损坏3种形式,其成因涉及反吹气压过高(>0.6 MPa)、原料杂质超标、横向撞击、系统振动、安装不当等多重因素。通过实施原料预处理(控制颗粒<1 mm)、进膜压力联锁控制(<0.4 MPa)、反吹压力优化(<0.45 MPa)、振动监测、自动化程序控制及安装工艺改进等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膜棒损坏率,保障了膜过滤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研究结果为陶瓷膜系统在湿法磷酸净化等工业场景的优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6期 v.40;No.281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分析与检测

  • 离子色谱法检测磷酸盐中五氧化二磷含量

    肖清燕;杜建侠;余晓英;

    针对磷酸盐生产过程中需要检测的样品多、五氧化二磷含量波动大、检测频率高的问题,研究离子色谱法测定磷酸盐中五氧化二磷的含量。通过研究样品消解时间、消解试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对GB/T 23843—2009方法进行改进。消解试剂选择HNO_3+H_2O_2,消解15 min,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在0.04%~0.23%,加标回收率在97.07%~100.53%。改进后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能够有效缩短磷酸盐中五氧化二磷的测定时间(缩短3 h)。

    2025年06期 v.40;No.281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25年5月14日) 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

    <正>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是提升资源环境要素利用效率的关键举措。为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坚持目标导向、协同推进,坚持循序渐进、防范风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配额分配、市场交易、监督管理等制度,完善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市场,健全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促进资源环境要素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5年06期 v.40;No.28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