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湿法磷酸中铁(Fe)、铝(Al)、镁(Mg)杂质含量升高导致磷酸铵生产过程中料浆流动性差、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组合工艺(自然沉降-板框压滤-分级萃取)脱除湿法磷酸中金属杂质的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了板框压滤预处理对不同磷酸品质的固相物及金属杂质的脱除效果,并系统探讨了萃取工艺中相比、搅拌转速、温度和停留时间对金属离子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比为5:1、搅拌转速为60 r/min、温度为58℃、停留时间为3.5 h时,一级萃取可使Fe、Al、Mg平均脱除率分别达到55.08%、20.09%和5.32%,MER值下降>0.03;经三级萃取后MER值累计下降>0.08,显著优化了磷酸品质。该工艺流程简单、环境友好,所得磷酸可满足优等品磷酸铵的生产需求。
磷石膏在堆存过程中经雨水冲刷会形成含氟、磷、氨氮(NH_3-N)等污染物的磷石膏渗滤液,渗滤液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会对水资源和土壤造成危害。通过脱氟、脱磷氨、深脱氨、深脱磷、pH回调等工艺对渗滤液进行处理,在深脱氨阶段用改性沸石代替次氯酸钠,研究沸石改性条件、pH、改性沸石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脱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取脱磷氨滤液(ρ(NH_3-N)为25.94 mg/L) 200 g,用质量分数32%的液碱溶液调节滤液p H至8.5,然后投加质量分数7%的氢氧化钠溶液改性的沸石10 g,在30℃下反应2.0 h,搅拌转速为200r/min,反应完后回调至pH为6.8,处理后的渗滤液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一级标准的指标要求。
基于大型硫酸生产装置(800 kt/a)中存在的多参数耦合作用显著、非线性动态特性突出、过程变量强关联性导致的时滞效应,以及多维约束条件与多目标优化需求并存的调控难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变量模型预测控制的先进过程控制系统(APC)技术实施方案。通过构建焚硫转化工序、干吸工序、蒸汽工序、低温位热能回收工序的多变量模型预测控制优化,实现动态控制与稳态优化的双层控制,实现装置更高层次的控制目标。实施结果表明:主要运行工艺参数标准偏差降低75%~85%,自控率提升至99.99%,吨酸产汽量提高0.56%。系统显著提升了装置运行的平稳性与能效水平,为硫酸工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
系统阐述壳寡糖增效复合肥的作用机制,包括诱导植物系统抗性、调节生理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改善土壤微生态及结构等。结合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AZF生产工艺,详细介绍壳寡糖溶液的配制方法、添加流程及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玉米和水稻的田间试验表明,壳寡糖增效复合肥能显著提高作物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其中玉米增产最高达8.5%,水稻增产4.0%。该研究为壳寡糖增效复合肥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以磷酸一铵、氯化钾、抑制剂、聚谷氨酸为原料开发增效稳定性肥料,讨论添加抑制剂和聚谷氨酸对20-8-16高塔复合肥造粒生产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以田间试验研究抑制剂与聚谷氨酸复合增效稳定性肥料对玉米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谷氨酸添加量在1.0%以内,对于20-8-16高塔复合肥产品的造粒及产品质量无显著影响。20-8-16稳定性肥料添加1.0%聚谷氨酸减量15%一次性施肥处理,氮肥利用率比常规肥料一次性施肥处理和常规肥料分次施肥处理分别提高21.91、14.90百分点,百粒质量分别提高9.92%、4.18%;比常规肥料一次性施肥处理、常规肥料分次施肥处理、稳定性肥料减量15%一次性施肥处理分别增产30.80%、23.76%、25.56%。抑制剂与聚谷氨酸复合添加制备的稳定性肥料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百粒质量、产量等。
将饲料级磷酸二氢钙按照GB 22548—2017方法前处理后,通过自动电位滴定仪用EDTA对其进行络合滴定。光度电极作为指示电极,以特定波长光照射待测液,将滴定过程中颜色变化引起的光信号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变化,通过滴定仪上电位的突跃找到滴定终点,从而实现用光度滴定法测定饲料级磷酸二氢钙的钙含量。本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测定结果与国标法一致,精密度好、操作简便、效率高,终点判断准确。
针对某化工装置生活污水回收系统中存在的液位监测缺失、水泵运行不稳定及资源回用效率低等问题,开展以液位自动控制为核心的系统改造。通过对现场运行数据的调研与故障分析,明确液位控制失效为导致泵频繁抽空、外溢及损坏的主要原因。在综合分析多种液位控制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基于磁性浮球、干簧管和电磁继电器的非接触式液位自动控制系统。项目实施后,系统实现了水泵启停的自动化控制,回收泵连续运行5个月无故障,生活污水回用率由60%提升至95%以上,累计节约工艺水费用约2.8万元。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应性强,适用于空间受限、运行环境恶劣的工业场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正>2025年8月26—29日,由郑州大学、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主办,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郑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郑州大学期刊中心)、全国磷复肥与磷化工信息中心、《生态产业科学与磷氟工程》编辑部等单位承办的“第九届全国磷氟生态产业技术创新(贵州磷化)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贵州省遵义市成功举办。
针对沙性原料(氯化铵、氯化钾)造粒过程中成球率低、颗粒强度不足及结块粉化等问题,开发了尿基转鼓设备与对辊挤压机并联的生产工艺。通过优化原料细度配比、混料水含量控制、返料量控制等关键指标,显著提升了成球率与工艺稳定性。实验表明:在氯化钾细度控制在0.3~0.4 mm、混料w(H_2O)控制在1.4%~1.6%的条件下单台挤压机成球率达75%~85%;系统返料量控制在12~16 t/h,台时产量稳定,设备故障率低;另外,成球率和颗粒强度直接相关,各工段颗粒破损率(一次筛分10%、烘干20%、冷却5%)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优化烘干、冷却工段扬料板结构,物料输送方式及筛分工艺降低破损率,预计产量可提升15%。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现代化推进及“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深入分析我国复合肥行业发展态势。通过研究行业产业现状、产品结构变化特征、发展驱动因素、区域市场特征及竞争格局,揭示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原料成本波动、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从绿色化发展、产品创新升级、产能优化整合、加强农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方面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复合肥行业在深度调整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